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南阳 > 正文
热推荐: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2022-08-02 05:51:32 来源: 商丘网—商丘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李曌国(左)和父亲李建波在纪念馆合影。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资料图】

李曌国在他的纪念馆内整理藏品。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扫描二维码进入商丘日报公众号看李曌国一家三代从军的短视频报道

“大家看,这是我收藏的日军侵华时期使用的战刀。”7月20日下午,38岁的柘城县退伍军人李曌国正在他的“豫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内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述抗日故事,讲者一丝不苟,听者全神贯注。

李曌国一家是一个典型的红色家庭。李曌国的爷爷李广钦1952年1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父亲李建波1979年1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李曌国2002年12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海军某部,是家中第三代军人。

“我爷爷虽然已经去世20多年,但他在朝鲜战场上英勇负伤的故事,我们全家都耳熟能详。”李曌国说。1952年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由于敌人火力凶猛,我军伤亡惨重。时年19岁的李广钦随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1953年7月,李广钦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金城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李广钦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但战役结束时,一颗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造成他左耳失聪。

“回到家乡后,没有人知道我父亲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后来家人发现他耳背听不见说话,父亲才说出了实情。之后父亲又带病去新疆参加了屯垦戍边,直到1967年回家当了一名工人。”李建波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李广钦当年的故事。

李广钦解甲后,“尚思为国戍轮台”。1978年,中越边境情况突变,战争一触即发。在此情况下,李广钦动员刚高中毕业的二儿子李建波参军入伍。1979年1月,20岁的李建波入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临行前,李广钦拉着李建波的手叮嘱:“到部队好好干,别给爹丢脸,要为国争光!”

入伍后不久,李建波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某部,来到中越边境进行强化训练。1979年2月17日,祖国吹响了“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号角,李建波和战友们集聚“八一”军旗下,义无反顾地跨越国界踏上硝烟弥漫的疆场。李建波和战友们组成一个“通信连”,执行战场布线任务,他带领几名小战士,巧妙地绕过敌人的地雷和围攻,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81年李建波退伍返乡,转业到当时的柘城县农电管理所工作。“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的生活很幸福,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我是幸运的。”63岁的李建波心怀感恩地说。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2002年,李建波鼓励18岁的独生子李曌国参军入伍。经过层层筛选后,李曌国成了东海舰队的一名海军战士。临行前,李建波对儿子重复了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到部队好好干,别给爹丢脸……”

2003年,李曌国所在的海军某部要求每位战士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李曌国和战友们日夜面对大海,用警惕的目光扫视着汹涌波涛的海面,任凭惊涛骇浪袭来,毫不畏惧。2004年,李曌国光荣退伍,也成了一名电业职工。因在部队受到的教育和家中红色基因的影响,爱上收藏的他决定要创办豫东第一所抗日战争纪念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战争遗留物,教育当代青年和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经过几年的筹备,2016年,河南省内第一所个人筹办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成立了,里面有藏品2000多件,免费向群众开放。近年来,有北京、江苏南京、黑龙江等地的参观者专程到柘城参观学习。201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慕名而来,向他征集了200多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是侵华日军铁的罪证,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故事,让更多的后人铭记这段历史。”李曌国十分坚定地说。

2018年,李曌国被表彰为首届“商丘好兵”,2019年获得柘城县首届“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李曌国一家与人民军队结下了不解情缘,他们用忠诚和担当见证了这个普通三代从军家庭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色基因传承。

责任编辑:hN_0210